孔孟语录原文及翻译(32句)

孔子语录 原文: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 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 (《论语·学而》) 翻译:孔子说:“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,不也很快乐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也很高兴吗?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?” 原文: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

” (《论语·为政》) 翻译: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,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,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,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,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,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(收放自如)却又不超出规矩。

” 原文: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
” (《论语·为政》) 翻译:孔子说:“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,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。

” 原文: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 。

” (《论语·为政》) 翻译:孔子说:“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,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。

” 原文:子曰:“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” (《论语·为政》) 翻译:孔子说:“仲由啊,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聪明的。

” 原文: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

” (《论语·里仁》) 翻译:孔子说:“见到贤能的人就要(努力向他)看齐,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(以他为反面教材)做自我反省。

” 原文: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

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
” (《论语·述而》) 翻译:孔子说:“几个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。

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,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。

” 原文: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

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 (《论语·泰伯》) 翻译:曾子说:“士不可不志向远大,意志坚强,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,路途漫长遥远。

以实行仁道为已任,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?直到身死才能结束,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?” 原文: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

” (《论语·子罕》) 翻译:孔子说:“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,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。

” 原文: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” 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 翻译:子贡问道:“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? ”孔子说:“那大概就是‘恕’字吧!自己不想要的,不要施加给别人。

” 孟子语录 原文:孟子曰:“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

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

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” 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 翻译:孟子说:“鱼,是我所想要的;熊掌,也是我所想要的。

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。

生命,也是我所想要的;正义,也是我所想要的。

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。

” 原文:孟子曰: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

” 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 翻译:孟子说:“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,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。

” 原文:孟子曰:“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

” 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 翻译:孟子说:“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,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。

” 原文:孟子曰:“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。

” (《孟子·离娄上》 ) 翻译:孟子说:“获得民众的拥护就能得到天下,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天下。

” 原文:孟子曰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

” 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 翻译:孟子说:“敬爱自己家的老人,进而也敬爱别人家的老人;爱护自己家的孩子,进而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。

” 原文:孟子曰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” (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) 翻译:孟子说:“有利于作战的天气、时令,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;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,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、内部团结。

” 原文:孟子曰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

此之谓大丈夫。

” 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 翻译:孟子说:“在富贵时,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;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;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,这样才叫做大丈夫。

” 原文:孟子曰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” 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 翻译:孟子说:“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,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,筋骨劳累,使他忍饥挨饿,身体

1/3    1 2 3